首页 >> 出版物
《中国防洪与管理》
发布时间: 2011-07-14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05.9 定价:49元

    摘要

    治水,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课题。早在2500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啦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疬(瘟疫)一害也,火一言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为大”(《管子•度地篇》)。

    这种认识,一方面说明.在中国特有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下,水灾自古以来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威胁极大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说明,治理水害不仅是“管理国家的人”(为国者)必尽的职责.而且是否将治理水害摆到优先的位置.还是衡量“为国者”是否“善”于治理国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志。

    中国地域辽阔.处于世界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海洋 太平洋,西部则有号称“世界屋脊”的最高山峰一珠穆朗玛峰。海洋、陆地与大气圈之间强烈的物质与能量交流,形成了多变的地质构造与气象条件,为洪、涝、潮及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复杂的孕灾环境。

    中国东、中部气候受季风与热带气旋的控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暴雨强度大。由于从南到北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等不同气候带,各大江河流域降雨与洪水的特性随区域有明显的不同。

    中国地势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三级台地,孕育了众多东流八海的江河,著名的有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此外,还有众多东南沿海直流入海的中小河流。在江河的中下游形成了广袤的冲积平原.中上游则分布着众多的河谷平川与盆地。 中国人口众多,且主要分布在主要江河的冲积平原以及河谷川地与盆地,而这些地方又是洪水宣泄与滞蓄的场所,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由来已久。中国受洪水威胁的土地面积虽然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1.2%,但其中却聚积了66%的人口与80%的资产。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防洪减灾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业。

    通常,河流的流域是由一个水系的干流与其众多支流的集水区域所组成的地理单元.由于大江大河跨越多个行政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水的利害关系历来十分突出,因此,中国在河流治理上,较早形成了统筹兼顾、上下协调、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思想。不仅如此,中国的黄河历史上经常泛滥成灾,而爱其危害的却是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由此共性与特性而形成的大河文化,可以说一对于中国几千午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维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形成了“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忧患意识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欲治国者.必先治水”。从“大禹治水”开创华夏历史,到新中国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的大规模建设.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治水伟绩,史不绝书。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中,我国的各大江河流域均已初步建成了以水库、堤防和蓄滞洪匡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全国累计新筑、整修和加固不同标准的堤防27;0-多km.建设海堤1万多km;这些堤防保护人口4亿多,保护耕地3 44L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兴修水库85000余座,总库容5184亿m3,其中大型水库397座,库容3267亿m3,。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主要江河上开辟重要蓄滞洪区97处,总面积达3.0万k m2:,总蓄洪量970.7亿m3。在遇超过堤防标准洪水a.1,有效地保证了中下游精华地区的安全;对主要江河水系进行了疏浚、整治,扩大了淮河和海河入海出路.对部分城市和南方圩区,改建和整修圩垸和围堤,建设了大量的排灌设施,排灌总装机容量达到41570MW,大大提高了排涝除涝能力;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70万km。,减少了进入江河的泥沙量。可以说,经过50年来的防洪建设,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大江大河大湖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为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基本保障。

    与此同时,中国建立了一整套防洪工程体系规划、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管理的制度,在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形成了相应的体系;在非工程措施方面,建正了防汛抗洪的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重要江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与《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各级政府设立了防洪保安基金.建立了全国的水情监测预报系统等。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坚持群众队伍和专业队伍相结合,实行军民联防,建立机动专业抢险队。我国的防洪体系在历次抗御大洪水中取得了巨大的减灾效益。

    1998中国长江,嫩江、松花江、闽江、珠江水系的西江均发生了特大洪水。大洪水之后.我国防洪体系的建设再次形成了新的高潮。各级政府成倍增加了治水的投入,在治水方略上前所未有地加大了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力度。人们已经开始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人口、资源和国土安全等更加广阔的视野上深入探讨防洪减灾的问题。

    本书概略介绍了中国的洪水、*水炙害的特点与当代防洪体制的发展,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几次大洪水的抗洪实例。我们衷心地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您增进对中国治水经验的了解。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1号   邮编: 100038   电话: 86-10-68781193
传真: 86-10-68781153    cncid@mwr.gov.cn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1/03/24 10: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