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6月6日召开水利保障农业生产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张世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统筹推进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区建设改造,助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
张世伟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灌区是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水利支撑保障,同时也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不断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夯实农田灌溉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从三个方面统筹推进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区建设改造工作:
一是优化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我国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降水灌溉不同季、水土资源不匹配一直影响着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推进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黑龙江粮食产能提升重大水利工程、吉林水网骨干工程等重大引调水工程,以及贵州观音、云南桃源、西藏帕孜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实施一批中小型水源工程。工程建成后,将有效促进我国水资源时间上以丰补枯,空间上互济调配,持续提升农业灌溉水源保障水平。比如,吉林水网骨干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吉林省中西部严重缺水局面,为220万亩后备耕地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二是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全国已建大中型灌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但是仍然有一些灌区存在设施老化、能力下降、用水效率不高等问题。水利部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安排634亿元,支持1022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截至5月底,已开工909个,完成投资169.53亿元。项目完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约5500多万亩,有效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结合国家和省市县级水网工程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及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积极谋划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打通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形成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灌排体系。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安排361亿元,支持175个大中小型灌区项目建设,截至5月底,江西平江、湖南梅山等161个项目已开工,完成投资99.24亿元。灌区建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约500万亩,有力提升粮食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能力。
张世伟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地方抓实抓细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水利重点任务,加快实施水网重大工程和灌区建设改造,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水利基础。